这个思考是因为两本书引发的。

第一本是大名鼎鼎的《异类》,提出了著名的“一万小时定律”。

一本是新看的《成长的边界》,作者是大卫·爱泼斯坦,他研究了世界上最顶尖的运动员、艺术家、音乐家、发明家、预测专家和诺贝尔奖科学家,总结出他们成功的关键——他发现,这些精英并不限于领域内的深耕钻研,更多是凭借其他兴趣与经验的融合来使自身大放异彩。

书中将人的成长路径分为专才模式与通才模式

根据以往的经验,一个人若想出类拔萃,就应该趁早明确发展方向,再去刻意练习,即以老虎·伍兹为代表的专才模式。然而,随着人工智能崛起,这类依赖重复经验的专业化路径已经逐渐失灵。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模式——从一开始便培养广泛兴趣,不断追求人生的匹配质量。

首先,《成长的边界》并不极端,他依然提及,有一类规则明确的事情,比如学钢琴、打高尔夫球、做销售、编程序,成功的标准非常清晰。在这些事情上,一万小时定律是成立的。

作者认为,对于这样的事,就算投入大量时间练会了一个单一技能,意义也不大。他还特别提醒,要警惕那种“因为自己手里有了一个锤子,因此看什么都是钉子”的思维方式。

总结下,作者提出结论:面对复杂问题、特别是没有明确衡量标准的问题时,广度比深度更有用。

人要懂得放弃和退让,不要一根筋只知道往前走。后退一步看似多花了时间,但可能因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,反而省了时间。每一次拓宽人生道路的尝试,只要处理得好,都会成为人生的阅历,并不白走。

作者特别提到了乔布斯,讲乔布斯当年旁听的一门书法课,后来对他设计麦金托什电脑和其他产品发挥了作用,因为乔布斯对艺术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门课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那么,怎么选择呢?

按照广度和深度划分,可以分为四类人:

有广度&有深度;没有广度&没有深度;没有广度&有深度;有广度&没有深度。

第一种,是天才,就像达芬奇,像牛顿,像乔布斯,可望不可及。

第二种,不会成为选择。

第三种,事业前期应该更容易成功,一定的深度才能学会如何探寻事物的本质,也更容易在起步期脱颖而出。

第四种,做事情看得更全面,更宏观,更容易把握规律和底层逻辑,在事业中后期,似乎更有后劲。但也要警惕,不能用探寻事物的广度为自己找借口,习惯性的放弃困难的事情。Anyway,作者也讲的“广度”也不是蜻蜓点水、多而不精,他也谈到了在保持一颗开放心灵的同时,我们也要选择某个领域往深里走

对我来说,沉心技术的10年已过去,让我在纵向上有了一点点积累,但还谈不上“深”,只是摸到了技术线条的门槛,看到了何谓“深”。如今,更需要扩宽自己的广度,需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,学会将庞杂的信息梳理归位,为己所用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感谢作者,让我两小时学习了他一生的智慧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