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吴军老师,是从得到的《硅谷来信》开始的,从那时候起,就对吴军老师严谨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所吸引,慢慢感受到他磅礴的认知储备,当《浪潮之巅》出版第四版,赶紧买来学习。
本书中,吴军老师细数二十来家 IT/电子巨头的兴衰荣辱,让我深切体会到企业发展的不易和领导人对企业健康生长的重要性。将GE一举发展壮大的韦尔奇,使微软在PC时代独领风骚的盖茨,以及一代又一代保守而睿智的IBM领导者,都深深让人感到震撼,他们宏大的大局观更是让人折服。
本书后半段,从具体公司提炼到时代发展的趋势,其中种种因素,让人唏嘘技术和思维的变迁竟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:
一、工业革命时,人们倡导机械论,他们看来,世界上的一切规律都像机械运动规律那样,是确定的、可预测的。
在工业时代,企业的管理哲学是与其生产过程的这种确定性相适应的,其核心是追求效率。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经典管理学大师弗雷德里克·泰勒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工业社会的管理经验,并将他们写成《科学管理原理》一书,其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:
- 效率优先;
- 同构的树状组织结构;
- 可预测性;
- 人性化管理;
二、之后产生了方法论革命,三论由此而来(控制论,信息论,系统论)。
由于如今事件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,控制论强调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的思维方式。
信息论本质上是关于通信的理论。是建立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。
系统论的观点认为,整体的性能未必能通过局部性能的优化而实现。例如iPhone手机,单独看电池、内存的配置,都不算高,但整体体验确实最好的。
三、信息时代的思维指南:
- 预测vs反应;不断的调整迭代,而不是优化预测能力的方法论。
- 拥有vs连接;在信息时代,比拥有更重要的是连接。所以最成功的的IT公司Google,Facebook,阿里巴巴,都是不自己制作内容的公司,却是世界上用户最多,市值最大的公司。
- 局部vs整体;一个传统工业区,一个大公司,越是对现有企业、对现有业务进行局部优化,就越难以在较长时间和空间内做全局优化。
略微简短的读书笔记,既是为自己学习做一个总结,也是为其他读者做一点推荐。